黄帝问于岐伯日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闻乎? 。
【提要】本段介绍了十二经脉与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以及人体内之五脏六腑的对应情况。
【注释】[1]十二经水就是指古代版图上十二条较大的河流。《管子水地》认为水,就是大地的血气;其相对于大地的意义,就像经脉之中流通的气血相对于人体的意义一样。十二水,在此主要是以其川流不息的样子,来比喻经脉受血而周流于人体的状态,因此称为经水。
【白话解】黄帝问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在外与自然界的十二条河流相对应,在内则分别连属于五脏六腑。然而,十二条河流分布于各地,其面积的大小,水位的深浅,河床的广狭,以及源头的远近等都各不相同;五脏六腑分布在体内,其位置的高低,形态的大小,受纳水谷精微之气的多少也各不相等,那么,这两者的对应关系是怎样的?同时,江河受纳地面上的水流而通行各处;五脏集合精神气血魂魄等而加以闭藏;六腑受纳饮食水谷而加以传化,吸收精微之气而布扬全身;经脉受纳血液而营灌全身。如果想把以上这些情况结合起来,而运用到治疗上,又应该怎样去做呢?还有,在治疗时,如何才能把握住针刺的深度以及施灸的壮数呢?关于上面这些问题。你可以都解释给我听一下吗?
【原文】 岐伯答日善哉问也天至高,不可度,地至广,不可量,此之谓也。且夫人生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1],此天之高、地之广也,非人力之所能度量而至也。若夫八尺之士[2],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3],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 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乎。
【提要】本段说明人体是可以被研究,并进而掌握其规律的。
【注释】[1]六合东南西北上下六个方向合起来就称做六合。六合之内,就是在天地之间的意思。
[2]八尺之士就是指人体。八尺,在此是泛指人体的长度,《周礼考工记》之中就有"人长八尺"的记载。
[3]十二经之多血少气《素问血气形志》中说"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阳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这里所指出的十二经之气血多少的差别,虽然不是指实质之气和血的分量,但它却可以作为针刺补泻以及治疗宜忌的标准。
【白话解】岐伯回答说这个问题真是提得好啊!天有多高,是难以计算的,地有多大,也是难以测量的,这的确是所谓不易解答的问题。况且人体产生于天地之间,生活在四方上下之内,自始至终都处在这高不可攀的天和广阔无垠的地之中,在这种情况之下,再要想去以人力计算天的高度、测量地的广度,可以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人的情况就不同了,对于人之八尺有形的躯体而言,它有皮有肉,其深浅广狭,在体表部都可以通过用一定的尺度去测量,或是用手指去切按索摸而了解;人死了,还可以通过解剖其尸体来详细观察其内部脏腑的情况。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五脏坚脆的程度,六腑形态的大小,每一脏腑受纳谷气的多少,每条经脉的长短,血液清浊的程度,每一脏腑含有精气的多少,以及十二经脉中之某一经是多血少气,还是少血多气,是血气皆多,还是血气皆少等等,都是有一定标准的。此外,我们还可以知道,在运用针刺艾灸治疗疾病,调理人体经气的时候,其针刺的深浅、手法的轻重,或艾炷的大小多少等之适宜的标准都是什么。
【原文】黄帝日余闻之,快于耳,不解于心,愿卒间之。岐伯答日此人之所以参天地而应阴阳也,不可不察。足太阳外合清水,内属膀胱,而通水道焉。足少阳外合于渭水,内属于胆。足阳明外合于海水,内属于胃。足太阴外合于湖水,内属于脾。足少阴外合于汝水,内属于肾。足厥阴外合于渑水,内属于肝。手太阳外合淮水,内属小肠,而水道出焉。手少阳外合于漯水,内属于三焦。手阳明外合于江水,内属于大肠。手太阴外合于河水,内属于肺。手少阴外合于济水,内属于心。手心主外合于漳水,内属于心包。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故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故海以北者为阴[1],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 [2],漳以南者为阳[3]引,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4],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5],此一隅之阴阳也,所以人与天地相参也。
【提要】本段介绍人体十二经脉与自然界十二条河流的对应关系。
【注释】[1]海以北者为阴古人将河流所在的区域,由位置的不同而分出阴阳的差别,然后再将人体的经脉与之相对应,而推出人体经脉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海以北者为阴"等句就由此而来。海水相应于胃经,根据古代伏羲八卦的方位(左东右西,上南下北),我们可以知道,海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胃经循行路径下方的经脉--胆经和膀胱经。又根据腰以下为阴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知道,海以北者为阴,就是指胃经及位于其下方的胆经和膀胱经,都是自头部下行至足部,而分布于属阴的下肢的。
[2]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湖水相应于脾经。湖以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腿部脾经循行路径下方的经脉--肝经和肾经。下肢的内侧为阴中之阴;湖以北者为阴中之阴,就是指脾经及位于其下方的肝肾二经,都分布在属于阴中之阴的下肢的内侧。
[3]漳以南者为阳漳水相应于心包络经。漳以南者,就是指仰卧时,位于上肢部心包络经循行路径上方的经脉--肺经。腰以上者为阳,这里就是指上肢;漳以南者为阳,就是指心包络经及位于其上方的肺经,都分布在腰以上位于属阳的上肢部位。
[4]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河水相应于肺经。河以北至漳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肺经以下,到位于其循行路径下方、与漳水相应的心包络经以上的部位。上肢的内侧为阳中之阴;河以北至漳者为阳中之阴,就是指肺经及位于其下方的、与漳水相应的心包络经,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阴的上肢的内侧。
[5]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漯水相应于三焦经。漯以南至江者,就是指仰卧时,上肢部之三焦经以上,到位于其循行路径上方、与江水相应的大肠经以下的部位。上肢的外侧为阳中之太阳;漯以南至江者为阳中之太阳,就是指在三焦经及位于其上方的、与江水相应的大肠经,都分布在属于阳中之太阳的上肢的外侧。
【白话解】黄帝说方才你讲的这些道理,听起来让人觉得很爽快,但心里仍是不能清楚地了解,我希望能听你更详尽的说一说。
岐伯回答说这是人体应合于天地万物,而与阴阳相应的一个问题,是不能不深入研究的。足太阳膀胱经,在外可应合于清水,在内则连属于膀胱腑,而与全身运行水液的道路相通。足少阳胆经,在外可应合于渭水,在内则连属于胆腑。足阳明胃经,在外可应合于海水,在内则连属于胃腑。足太阴脾经,在外可应合于湖水,在内则连属于脾脏。足少阴肾经,在外可应合于汝水,在内则连属于肾脏。足厥阴肝经,在外可应合于渑水,在内则连属于肝脏。手太肠经,在外可应合于淮水,在内则连属于小肠腑;小肠泌别清浊,而将饮食物所化之糟粕中的水液归于膀胱。手少阳三焦经,在外可应合于漯水,在内则连属于三焦腑。手阳明大肠经,在外可应合于江。水,在内则连属于大肠腑。手太阴肺经,在外可应合于河水,在内则连属于肺脏。手少阴心经,在外可应合于济水,在内则连属于心脏。手厥阴心包络经,在外可应合于漳水,在内则连属于心包络。
上述之与五脏六腑相通的十二经脉,其气血的流行,就像自然界十二条河流之水的流动一样,既有显现于外的源泉,又有隐伏在内的归巢;自然界的河流是内外相互贯通而像环一样没有尽头的,人体经脉之气血也和它一样,是内外贯通、循环不息的。
在上的天,属阳;在下的地,属阴。相应的,人体腰部以上的部位,就应于天而属阳;人体腰部以下的部位,就应于地而属阴。根据古法天南地北的阴阳位置,在海水以北的就称为阴,在湖水以北的就称为阴中之阴,在漳水以南的就称为阳,在河水以北到漳水所在之处的就称为阳中之阴,在漯水以南至江水所在之处的就称为阳中之太阳。而人体之十二经脉的分布循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与之相对应。以上所述,只反映了自然界部分河流之流行分布与人体部分经脉循行分布的阴阳对应关系,但它足以说明人体和自然界是相互对应的。
【按语】本段所述之十二条河流,是当时版图上所有大的河流,其名称、流域、面积以及相互之间的距离等,都与现代版图中大型河流的位置不尽相同,这主要都是由历代以来河道屡经改变所致。但好在本段的主要精神,是借分布在不同区趣的十二条河流的运行状况和相互关系,来比喻人体十二经脉自气血运行状况和相互关系--即经脉也像河流一样,有着芳源、流域、纵横交叉、出入离合等特点,并形成一个循环不后的整体。因此,我们对本段所提及之十二条河流的位置、发溺以及流域等情况就不再另作注释;而对于十二经脉是怎样具付地与十二条河流相配合的问题,也不再进行更多的解释。
【原文】黄帝日夫经水之应经脉也,其远近浅深,水m之多少各不同,合而以刺之奈何?岐伯答日足阳明,五脏才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其受气之逼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命日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
【提要】本段介绍了在取用经脉治疗疾病时,十二经各自之最适宜的进针深度和留针时间。
【白话解】黄帝说我已了解了自然界之十二条河流与人体之十二经脉之间的相应关系,但是,每条河流的远近浅深及其水量的多少都各不相同,而与之相应的经脉也有远近浅深以及气血多少等方面的差别,怎样才能把两者相结合起来,并应用于针刺治疗呢?岐伯回答说足阳明胃经,为五脏六腑之海,它是十二经之中最大的经脉,其所受盛的营血也最多,如果其经气亢盛而发病,则其热势也必然炽盛,所以在针刺治疗足阳明胃经的实证时,不深刺,就不能疏散邪气,不留针,就不能泻尽病邪。一般而言,在针刺足阳明胃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六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十呼;在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五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七呼;在针刺足少阳胆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四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五呼;在针刺足太阴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三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四呼;在针刺足少阴肾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两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三呼。在针刺足厥阴肝经时,其针刺的深度应该是一分,留针的时间应该是两呼。至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因为它们都循行于人体的上半部,与输播血气的心肺两脏距离较近,且其循行经过部位的皮肉都较薄、穴位都较浅,此外其脉气的运行还比较快,所以在对它们进行针刺时,其针刺的深度一般都不会超过二分,而留针的时间一般也都不会超过一呼。然而,人还有年龄少长、身材大小、体格肥瘦等方面的不同,因而其体质也就会有所差异,对于这些方面,医者都必须做到心中有数,以根据各种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能够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而灵活选择治疗措施,那就叫做顺应了自然之理。灸法的运用也是如此--施灸壮数的多少,艾炷的大小,也应该因人而异,灵活运用。倘若不顾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妄用针灸,那么,当灸的壮数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患者受到具有危害性的"恶火"的侵袭,而出现骨节枯痿,血脉涩滞等症状;当针刺的深度和留针的时间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时,就会使元气虚脱。
【原文】黄帝日夫经脉之小大,血之多少,肤之厚薄,肉之坚脆,及膪之大小,可为量度乎?岐伯答日其可为度量者,取其中度也,不甚脱肉而血气不衰也。若失度之人,痛瘦而形肉脱者,恶可以度量刺乎。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是谓因适而为之真也。
【提要】本段阐述了辨别病人体质类型的重要性。
【白话解】黄帝问人体经脉的大小,营血的多少,皮肤的厚薄,肌肉的坚脆,以及胭窝部位的大小等等,都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吗?岐伯回答说对于这些方面,都是可以制定出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的,但它们都是以身材适中且肌肉不很消瘦,血气没有衰败的健康人作为标准而测量出来的。所以,对于那些身材、体质都与中等水平不相近的人,如形体消瘦且肌肉脱陷者,就不能用这种标准去量度分寸,进行针刺。因而,医者在临证时,都应该首先仔细地按切脉象,循按肌肉,触摸皮肤,按压筋骨,以辨别患者的体质类型,然后再诊察病性的温寒、血气的盛衰,之后才可能进行适当的调治。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称得上是因人制宜,也才能说这个医生已经真正掌握了治病的真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