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1 夹脊穴位位置
- 1.1 简要取穴
- 1.2 穴位解剖
- 2 夹脊穴的功效
- 2.1 主治病症
- 2.2 穴位配伍
- 3 刺灸法
- 4 夹脊穴解析
- 4.1 研究进展
夹脊穴位位置
取穴方法: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位。
夹脊穴位准确位置图
简要取穴
患者俯伏或俯卧位,在所有脊柱棘突间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处取穴。
穴位解剖
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在横突间的韧带和肌肉中。因穴位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一般分为三层,浅层为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夹脊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浅肌层(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上后锯肌、下后锯肌)、深层肌(竖脊肌、横突棘肌)。分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的内侧皮支和伴行的动、静脉。深层布有第一胸神经至第五腰神经后支的肌支,肋间后动、静脉背侧支的分支或属支。
夹脊穴的功效
调节脏腹机能。
主治病症
主治范围比较广,其中上胸部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疾病。
主治咳嗽、喘息、消化系统疾病、神经衰弱、神志病及一切慢性疾患、中枢型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穴位配伍
夹脊穴配膏肓穴、定喘穴、灵台穴、足三里穴治老年气喘。
夹脊穴配命门穴、次髎穴、腰阳关穴、白环俞穴、阿是穴穴、华佗夹脊(腰2~4)肾俞穴、承扶穴、殷门穴治坐骨神经痛。
刺灸法
稍偏向内侧,胸椎部进针0.5~1寸,腰椎部1~2寸,有麻电感向胸部、腹部放散;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直刺0.3-0.5寸,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夹脊穴解析
Jiajǐ,此穴在脊柱两侧,从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故名夹脊,又名华佗夹脊穴。出自《肘后备急方》。
夹脊穴指背部脊椎两旁的穴位。《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杨上善注:“脊有二十一椎,以两手侠脊当推按之,痛处即是足太阳络,其输两旁,各刺三痛也。”
《华佗别传》:“又有人病脚躄不能行,……后灸愈。灸处夹脊一寸上下行,端直匀调如引绳也。”即指脊椎旁0.5寸处为穴位。近代诸书多同此说。即自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左右共34穴。亦称华佗穴、华佗夹脊、佗脊、脊旁等。亦有以第一颈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1寸为穴者,计48穴(见《针灸学》上海中医学院)
研究进展
据报道,从古代文献中已证实夹脊能治疗相应脏腑的病变。现代研究论为夹脊穴能调节植物神经的功能,故采用该穴治疗与植物神经功能相关的一些病:①治疗血管性头痛;②肢端感觉异常症;③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致头晕、肢凉、半身麻木、多汗等;④中风(中经络);⑤红斑性肢痛症;⑥高血压等。收到良好效果。其机理是通过调节植物神经作用,调节了血管功能,改善了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