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

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

白鹇,白鹇的功效与作用

【简介】白鹇条目介绍什么是白鹇,白鹇有什么功效和作用,白鹇的分布和形态,如何服用白鹇等。目录“白鹇”在《中药大辞典》“白鹇”在《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白鹇【出处】《本草图经》【拼音名】...
白鹇
Bái Xián
白鹇
别名 鹎雉、白鹎、白雉、越禽、银鸡、银雉、白鵫、白翰、鵫雉、雗雉、白雗、文雗
功效作用 补气;健脾;益肺。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饱胀;大便溏泄;虚劳发热;咳嗽
英文名 silver pheasant
始载于 《本草图经》
毒性 无毒
归经 肺经、脾经
药性
药味

白鹇(Lophura nythemera)又名银鸡。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呈橄榄褐色,羽冠近黑色,和雄鸟相比十分逊色。

目录

  • 1 基本简介
  • 2 形态特征
  • 3 生活习性
  • 4 分布
  • 5 繁殖
  • 6 保护级别
  • 7 经济用途
  • 8 相关古诗词

基本简介

【物种名称】白鹇

【别名】 银鸡、银雉、越鸟、越禽、白雉。

【拉丁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英文名称】silver pheasant

【物种分类】鸡形目、雉科、鹇属。

白鹇又叫银鸡,分布在我国南部各省。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它们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蹠部为红色。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

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多为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种子、嫩叶和苔藓等。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 它们栖息在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主要以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等为食。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体生活。  

形态特征

大型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白鹇雌雄异色 。雄鸟头上的长冠和下体全部纯辉蓝黑色,带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皮肤呈红色。颈、背、翅均为白色带“V”形

白鹇

黑纹。中央尾羽为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雄鸟上体和两翅白色,密布黑纹。羽冠和下体都是灰蓝色。尾长,中央尾羽近纯白色,外侧尾羽具黑色波纹,大多数亚种的外侧尾羽亦白,染以黑纹。头的裸出部分和脚为赤红色;嘴浅绿色;眼棕褐色。雌鸟上体以及翅、尾等概橄榄棕色;下体灰褐沾棕,自下胸以次,各羽均具暗褐色细斑它在林中疾走时,从远处望去,很象披着白色长“斗蓬”,被风吹开露出灰蓝色的内衣。眼裸出部分赤红,脚亦红色,鲜艳显眼。雌鸟全身棕褐色,枕部具黑色羽冠,羽冠近黑色。  

生活习性

栖息于多林的山地,从山脚直至海拔1500米的海拔高度,尤喜在山林下层的浓密

白鹇

竹丛间活动。白天多隐匿,喜于晨昏活动,多为成群觅食,偶尔以gu-gu-gu的叫声联系同伴。受惊时发出尖利的叫声,羽冠竖立,尾羽微扬,多向山上奔走,至山顶方展翅起飞。夜间栖宿在树枝上。食物主要是昆虫以及各种浆果 、种子 、嫩叶和苔藓等。4月开始繁殖,一雄配多雌。雄鸟好斗。在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营巢。每窝产卵4~6枚,棕褐色。孵化期24~25天。

白鹇在白天隐匿不见,喜欢在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走路时经常左顾右盼,如果发现敌情,则立即逃走。白鹇不善飞,只有遇障碍或迫不得已,才展翅飞起。夜间栖息在树枝上,爱清洁,经常做沙浴。

它广布于中国南部各省。栖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林下的竹林和灌丛。栖息于多林的山地,喜在浓密竹丛中间活动,从山下直到海拔1500米的高处都有它活动。白天隐匿不见,晨昏活动。觅食时边走边叫,叫声粗糙。它吃昆虫的幼虫,食昆虫、植物茎叶、果实和种子,还吃各种果实和嫩叶等。

通常少叫。告警时发出刺耳的ji-go,ji-go声或尖厉哨音。求偶期雄鸟发出轻柔的lu,lu,lu,lu…叫声。进食时常轻叫。  

分布

白鹇

白鹇分化为14亚种。中国有 8个亚种,其中 5个亚种见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地区。云南可能是白鹇的起源地。分布于东南亚。中国见于长江以南地区,仅有1 个亚种,产于长江以北的四川峨眉山。产于我国南部各省。国外分布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

白鹇因其体态娴雅、外观美丽,自古就是著名的观赏鸟。中国很早就饲养白鹇,散见在诗、词及其他文学作品中。18世纪传入欧洲。各国动物园和饲禽业,多有饲养。  

繁殖

一雄多雌,4月份发情;在发情季节,两颊的裸露部分开始增大,并由暗红

白鹇

色变为鲜红色,羽毛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环绕雌鸟步行并有摆尾、击翅等动作。在地面凹处筑简单的巢,每窝产卵4~6枚。冬季则集群生活。自4月间开始繁殖。繁殖期一雌一雄生活,雄鸟好斗。筑巢于灌木丛间的地面凹处。每窝产卵4-6枚,卵为褐色,有时具白色细点,平均卵重不超过一两。

繁殖期4-5月。3月中下旬雄鸟即开始发情,一雄多雌制,雄鸟之间常为争夺配偶而争斗。雄鸟的求偶炫耀为侧面型,通常自雌鸟右后方向前左侧绕圈,当行至雌鸟一侧和雌鸟并行或接近并行时,雄鸟不断左右摆尾,动作缓慢而幅度大,然后再继续向前方走动,绕过雌鸟头前从右侧走开,每绕一圈后便在离雌鸟2-3m外站立不动,1-2分钟后再重复1次。每次发情炫耀,可重复绕圈6-7次。有时雄鸟还在雌鸟近旁做快速连续不断的蹲下、站起动作或伸展双翅做高频率小振幅的振翅动作,同时发出轻微的‘1u,1u,1u’的颤抖叫声。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巢较简陋,主要由枯草、树叶、松针和羽毛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32-36cm,内径19-24cm,深9.5-11cm。每窝产卵4-8枚,卵淡至棕褐色、被有白色石灰质斑点,卵的大小为46.7-54.7mm×36.3×39.5mm,平均38mm×50.6mm,重31.1-41.58,平均36.48g。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条件下的卵大小为50(45-53)mm×39.3(37-40)mm,重41.8(36-45.5)g。通常每隔1日产1枚卵,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孵化期24-25天。雏鸟早成性,孵出的当日即可离巢随亲鸟活动。  

保护级别

是亚热带的鸟类,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鹇

在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的调查,种群密度为41. 2-44. 2只/km2,种群密度较高。在自然保护区外,估计不会有如此高的种群密度。

白鹇栖息地在当今人类经济活动中受到很大的威胁,主要表现为当地居民烧柴、采集中草药、修建公路、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保护白鹇栖息地的具体措施有:加强森林防火,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根据现有的法律法规,在空间和时间上限制采集中草药;加强当地居民的技术培训,加大扶贫力度,发展社区经济;尽量避免修建林区公路,确保森林的连续性;尽快完善森林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  

经济用途

肉可入药,有补中益的功效。  

相关古诗词

李白喜养禽鸟终生不倦。即使他在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之时,也乐此不疲,黄

白鹇

山隐士胡公养有一对白鹇,是由家鸡孵化,从小饲养长大的,十分驯服。李白在青城山时曾养过此鸟,但因此鸟野性较强而没有驯养成功。所以他对胡公的白鹇掩饰不住钟爱之情,表示了君子要夺人所好之意。胡公欣然答应奉送双鹇,但要求“谪仙人”亲笔题诗一首,李白欣喜若狂,马上写了带有序文的《赠黄山胡公求白鹇》王言律诗一首,并在序文中透露了他热衷此道的心情:“此鸟耿介,尤难畜之。予平生酷好,竟莫能致。而胡公辍赠于我,唯求一诗,闻之欣然。适合宿意,因援笔三叫,文不加点以赠之。“在诗中他以白鹇与白壁相提并论,以白锦喻白鹇毛色之美,表达出自己得到珍禽后的欣喜之情。

《放白鹇篇》 宋之问

故人赠我绿绮琴,兼致白鹇鸟。

琴是峄山桐,鸟出吴溪中。

我心松石清霞里,弄此幽弦不能已。

我心河海白云垂,怜此珍禽空自知。

著书晚下麒麟阁,幼稚骄痴候门乐。

乃言物性不可违,白鹇愁慕刷毛衣。

玉徽闭匣留为念,六翮开笼任尔飞。

《赠黄山胡公求白鹇》李白

请以双白璧,买君双白鹇。白鹇白如锦,白雪耻容颜。

照影玉潭里,刷毛琪树间。夜栖寒月静,朝步落花间。

我愿得此鸟,玩之坐碧山。胡公能辍赠,笼寄里人还。

白鹇飞绕迎官舫,红槿开当宴客亭。——张籍《送郑尚书赴广州》

青萝袅袅挂烟树,白鹇处处聚沙堤。——李白《和卢侍御通塘曲》

相关文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