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

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

《本草纲目》木部四

【简介】茯苓 琥珀 猪苓 雷丸 桑上寄生 松萝 枫柳 桃寄生 柳寄生 占斯 石刺木

茯苓 琥珀 猪苓 雷丸 桑上寄生 松萝 枫柳 桃寄生 柳寄生 占斯 石刺木


木之四 (寓木类一十二种)

茯苓

(《本经》上品)

【释名】

伏灵(《纲目》)、伏菟(《本经》)、松腴、不死面(《记事珠》)
,抱根者名伏神(《别录》)。
宗奭曰∶多年樵斫之松根之气味,抑郁未绝,精英未沦。其精气盛者,发泄于外,结为茯苓,故不抱根,离其本体,有零之义也。津气不盛,只能附结本根,既不离本,故曰伏神。
时珍曰∶茯苓,《史记.龟策传》作伏灵。盖松之神灵之气,伏结而成,故谓之伏灵、伏神也。《仙经》言∶伏灵大如拳者,佩之令百鬼消灭,则神灵之气,亦可征矣。俗作苓者,传下有伏灵,上有菟丝,故又名伏兔。或云“其形如兔,故名”,亦通。

【集解】

《别录》曰∶茯苓、茯神生太山山谷大松下。二月、八月
弘景曰∶今出郁州。大者如三、四升器,外皮黑而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
虚赤者不佳。性无朽蛀,埋地中三十年,犹色理无异也。
恭曰∶今泰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第一出华山,形极粗大。雍州南山亦有,不如华山。
保升曰∶所在大松处皆有,惟华山最多。生枯松树下,形块无定,以似龟、鸟形者为佳
禹锡曰∶《范子计然》言∶茯苓出嵩山及三辅。《淮南子》言∶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上有菟丝。《典术》言∶松脂入地千岁为茯苓,望松树赤者下有之。《广志》言∶茯神乃松汁所作,胜于茯
颂曰∶今太、华、嵩山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有赤、白二种。或云松脂变成,或云假松气而生。今东人见山中古松久为人斩伐,其枯折槎 ,枝叶不复上生者,谓之茯苓拨。即于四面丈余地内,以铁头锥刺地。
如有茯苓,则锥固不可拔,乃掘取之。其拨大者,茯苓亦大。皆自作块,不附着根。其包根而轻虚者为茯神。则假气生者,其说胜矣。《龟策传》云∶茯苓在菟丝之下,状如飞鸟之形。
新雨已霁,天静无风,以火夜烧菟丝去之,即篝烛此地罩之,火灭即记其处。明乃掘取,入地四尺或七尺得矣。此类今不闻有之。宗奭曰∶上有菟丝之说,甚为轻信。时珍曰∶下有茯苓,则上有灵气如丝之状,山人亦时见之,非菟丝子之菟丝也。注《淮南子》者,以菟丝子及女萝为说,误矣。茯苓有大如斗者,有坚如石者,绝胜。其轻虚者不佳,盖年浅未坚故尔。

刘宋.王微《茯苓赞》云∶皓苓下居,彤丝上荟。中状鸡凫,其容龟蔡。神侔少司,保延幼艾。终志不移,柔红可佩。观此彤丝,即菟丝之证矣。寇氏未解此义。

【修治】

曰∶凡用,去皮、心,捣细,于水盆中搅浊,浮者滤去之。此是茯苓赤筋,若误服饵,令人瞳子并黑睛点小,兼盲目。
弘景曰∶作丸散者,先煮二、三沸乃切,曝干用。

【气味】

甘,平,无毒。
元素曰∶性温,味甘而淡,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
之才曰∶马间为之使。得甘草、防风、芍药、紫石英、麦门冬,共疗五脏。恶白蔹,畏牡蒙、地榆、雄黄、秦艽、龟甲,忌米醋及酸物。
弘景曰∶药无马间,或是马茎也。
恭曰∶李氏《本草》∶马刀为茯苓使。间字草书似刀字,传讹尔。
志曰∶二注恐皆非也。当是马蔺字。

【主治】

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经》)。止消渴好睡,大腹淋沥,膈中痰水,水肿淋结,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长阴,益气力,保神守中(《别开胃止呕逆,善安心神,主肺痿痰壅,心腹胀满,小儿惊痫,女人热淋(甄权)。补五劳七伤,开心益志,止健忘,暖腰膝,安胎(大明)。止渴,利小便,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元素)。逐水缓脾,生津导气,平火止泄,除虚热,开腠理(李杲)。泻膀胱,益脾胃,治肾积奔豚(好古)。

赤茯苓

【主治】

破结气(甄权)。泻心、小肠、膀胱

茯苓皮

【主治】

水肿肤胀,开水道,开腠理(时珍)。

【发明】

弘景曰∶茯苓白色者补,赤色者利。俗用甚多,仙方服食亦为至要。云其通神而致灵,和魂而炼魄,利窍而益肌,浓肠而开心,调营而理卫,上品仙药也。善能断谷不饥。
宗曰∶茯苓行水之功多,益心脾不可缺也。元素曰∶茯苓赤泻白补,上古无此说。气味俱薄,性浮而升。其用有五∶利小便也;开腠理也,生津液也,除虚热也,止泻也。如小便利或数者,多服则损人目。汗多人服之,亦损元气,夭人寿,为其淡而渗也。又云∶淡为天之阳,阳当上行,何以利水而泻下?气薄者阳中之阴,所以茯苓利水泻下。不离阳之体,故入手太阳。杲曰∶白者入壬癸,赤者入丙丁。味甘而淡,降也,阳中阴也。其用有六∶利窍而除湿,益气而和中,治惊悸,生津液,小便多者能止,小便结者能通。又云∶湿淫所胜,小便不利。淡以利窍,甘以助阳。甘平能益脾逐水,乃除湿之圣药也。好古曰∶白者入手太阴、足太阳、少阳经气分,赤者入足太阴、手少阴、太阳气分。伐肾邪。小便多,能止之;小便涩,能利之。与车前子相似,虽利小便而不走气。酒浸与光明朱砂同用,能秘真元。味甘而平,如何是利小便耶?震亨曰∶茯苓,得松之余气而成,属金,仲景利小便多用之,此暴新病之要药也。若阴虚者,恐未为宜。此物有行水之功,久服损人。八味丸用之者,亦不过接引他药归就肾经,去胞中久陈积垢,为搬运之功尔。时珍曰∶茯苓本草又言利小便,伐肾邪。
至李东垣、王海藏乃言小便多者能止,涩者能通,同朱砂能秘真元。而朱丹溪又言阴虚者不宜用,义似相反,何哉?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之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素问》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观此,则知淡渗之药,俱皆上行而后下降,非直下行也。小便多,其源亦异。《素问》云∶肺气盛则小便数而欠;虚则欠KT 、小便遗数。心虚则少气遗溺。下焦虚则遗溺。胞移热于膀胱则遗溺。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厥阴病则遗溺闭癃。所谓肺气盛者,实热也。其人必气壮脉强,宜用茯苓甘淡以渗其热,故曰∶小便多者能止也。若夫肺虚、心虚、胞热、厥阴病者,皆虚热也。
其人必上热下寒,脉虚而弱。法当用升阳之药,以升水降火。膀胱不约、下焦虚者,乃火投于水,水泉不藏,脱阳之症。其人必肢冷脉迟。法当用温热之药,峻补其下,交济坎离。二症皆非茯苓辈淡渗之药所可治,故曰∶阴虚者不宜用也。仙家虽有服食之法,亦当因人而用焉。


顶一下
(1)
25%
踩一下
(3)
75%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