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气嗽候 ,时气渴候 ,时气衄血候 ,时气吐血候 ,时气口疮候,时气喉咽痛候 ,时气发斑候 ,时气毒攻眼候 ,时气毒攻手足候 ,时气疮候 ,时气瘙疮候 ,时气候 ,时气热利候,时气脓血利候 ,时气利候 ,时气大便不通候 ,时气小便不通候 ,时气阴阳毒候 ,时气变成黄候 ,时气变成疟候 ,时气败候 ,时气劳复候 ,时气食复候 ,时气病瘥后交接劳复候 ,时气病后阴阳易候 ,时气病后虚羸候 ,时气阴茎肿候 ,时气令不相染易候
一、时气候
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从立春节后,其中无。暴大寒,不冰雪,而人有壮热为病者,此则属春时阳气,发于冬时,伏寒变为温病也。从春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一名时行伤寒。此是节后有寒伤于人,非触冒之过也。若三月、四月有暴寒,其时阳气尚弱,为寒所折,病热犹小轻也;
五月、六月阳气已盛,为寒所折,病热则重也;七月、八月阳气已衰,为寒所折,病热亦小微也。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然得时病,一日在皮毛,当摩膏火炙愈。不解者,二日在肤,法针,服行解散汗出愈。
不解,三日在肌,复发汗,若大汗即愈;不解,止勿复发汗也。四日在胸,服藜芦丸微吐愈;若病固,藜芦丸不吐者,服赤豆瓜蒂散,吐已解,视病者尚未了了者,复一法针之当解。
不愈者,六日热已入胃,乃与鸡子汤下之愈。百无不如意,但当谛视节度与病耳。
食不消病,亦如时行病,俱发热头痛。食病,当速下之;时行病,当待六七日下之。
时行病始得,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入胃,入胃乃可下也。
热在胃外而下之,热承虚便入胃,然病要当复下之。不得下,胃中余热致此为病,二死一生。此辈不愈,胃虚热入胃烂。微者赤斑出,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十死一生。病患有强弱相倍也。
若得病无热,但狂言烦躁不安,精神语言与人不相主当者,勿以火迫,但以猪苓散一方寸匕,水和服之,当以新汲井水,强令饮一升,若升半水,可至二升益佳,以指刺喉中吐之,随手愈。不时吐者,此病皆多不瘥,勿以余药治也。不相主当必危。若此病不时以猪苓散吐解之者,其殆速死。亦可先以法针之,尤佳。以病者过日,不以时下之,热不得泄,亦胃烂矣。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
《养生方·导引法》云∶清旦初起,以左右手交互从头上挽两耳,举,又引鬓发,即面气流通,令头不白,耳不聋。
又,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去 气,令面有光。
又,摩手令热,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令人胜风寒时气,寒热头痛,百病皆愈。
二、时气一日候
时气病一日,太阳受病,太阳为三阳之首,主于头项,故得病一日,头项腰脊痛。
三、时气二日候
时气病二日,阳明受病。阳明主于肌肉,其脉络鼻入目,故得病二日,肉热,鼻干不得眠。夫诸阳在表,始受病,故可摩膏火炙,发汗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