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

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

迎香穴的准确位置图,按摩迎香穴的作用及功效

【简介】本文目录 1 迎香穴位位置 1.1 取穴方法 1.2 穴位解剖 2 迎香穴的作用 2.1 迎香穴的功效 2.2 主治疾病 2.3 配伍应用 3 刺灸法 3.1 针刺方法 3.2 艾灸方法 3.3 按摩迎香穴治鼻炎 4 迎香穴解析 4.1 迎香穴意义 4.2 迎香穴名解 4.3 文献摘要 4.4 研究
本文目录
  • 1 迎香穴位位置
  • 1.1 取穴方法
  • 1.2 穴位解剖
  • 2 迎香穴的作用
  • 2.1 迎香穴的功效
  • 2.2 主治疾病
  • 2.3 配伍应用
  • 3 刺灸法
  • 3.1 针刺方法
  • 3.2 艾灸方法
  • 3.3 按摩迎香穴治鼻炎
  • 4 迎香穴解析
  • 4.1 迎香穴意义
  • 4.2 迎香穴名解
  • 4.3 文献摘要
  • 4.4 研究进展

迎香穴位位置

标准定位:迎香穴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迎香穴位位置图

迎香穴的准确位置图

迎香位于鼻唇沟内,横平鼻翼外缘中点处。

取穴方法

迎香穴在哪里?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迎香穴位于面部,在鼻翼旁开约一厘米皱纹中(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间)。

正坐仰靠位,于鼻唇沟与鼻翼外缘中点平齐处取穴。

穴位解剖

迎香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皮肤由上颌神经的眶下神经分布。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分布着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皮下组织内有面神经的分支和面动脉的鼻外侧动脉经过。针由皮肤、皮下筋膜而达提上唇肌,该肌由面神经的颊支支配。

在上唇方肌中,深部为梨状孔的边缘;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静脉分支;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丛。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提上唇肌。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眶下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颊支、颧支和面动脉分布。

布有面神经与眶下神经的吻合支;并有面动、静脉及眶下动脉分支通过。

迎香穴的作用

迎香穴意义:接收阳明胃经的五谷浊气并向胃经输送大肠经的清阳之气。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之气。

运行规律:大肠经上行的阳气在此交于胃经,而胃经的下行浊气则在此交于大肠经。

按摩迎香穴的功效

迎香穴的功效

交换大肠经与胃经的天部之气。

迎香穴有祛风通、理气止痛、通鼻窍、散风热的作用。

肺开窍于鼻,职司嗅觉,本穴又位于鼻旁,刺之能宣利鼻窍,恢复嗅觉,迎香而入,治疗鼻病。

迎香穴位于面部,又为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二经均分布于面部),所以是治疗面部疾病的主穴,诸如风袭经脉、经筋弛缓之口眼斜,风袭肌肤的面痒症,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的面肿,均可取本穴以散风通络、宣肺利水。

迎香穴治疗胆道蛔虫病为经验之法。

迎香穴在鼻翼傍五分,主治鼻鼽不利,窒洞闭塞。《玉龙歌》载:“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盖肺开窍于鼻,大肠为肺之府,本穴属大肠而位近鼻窍,有宣肺通窍之功,治鼻病及嗅觉不敏,极效。

主治疾病

当您上齿牙痛时,指压迎香穴,可以快速止痛。鼻塞,鼻出血,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眼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迎香穴主治鼻塞不通、口、鼻衄、面痒、鼻息肉。

迎香主要用于口鼻疾患等:如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或痉挛、鼻炎、鼻塞、鼻衄、嗅觉减退及喘息不利、胆道蛔虫症等。

迎香主治鼻塞,鼻衄,鼻渊,鼻息肉,口眼斜,面痒浮肿;以及胆道蛔虫症等。

迎香穴是治疗鼻病的要穴,主治鼻塞,鼻衄,鼻息肉,口,面痒,面肿,头痛;胆道蛔虫病。

五官科系统疾病:鼻炎,鼻窦炎,嗅觉减退,鼻出血,鼻息肉;

妇产科系统疾病;胆道蛔虫症,便秘;

其它:面神经麻痹。

配伍应用

迎香穴配合谷穴治面痒浮肿。

迎香穴配上星穴、印堂穴、合谷穴治鼻炎。

迎香穴配风池穴、外关穴治外感鼻塞流涕。

迎香穴配水沟穴、合谷穴,治鼻塞不闻香臭。

迎香穴配水沟穴、胆囊穴、足三里穴、中脘穴透四白,治胆道蛔虫病。

迎香穴配头临泣穴、太冲穴、合谷穴,治目赤肿痛。

迎香穴配合谷穴、上星穴、印堂穴,治鼻塞、鼻衄。

迎香穴配印堂穴、合谷穴,有宣肺气,通鼻窍作用,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穴配四白穴、地仓穴、阳白穴,有祛风活血通络作用,主治面神经瘫痪,面肌痉挛。

迎香穴配阳陵泉穴、丘墟穴,有驱蛔镇痛作用,主治胆道蛔虫症。

迎香穴配印堂穴、合谷穴主治急慢性鼻炎;

迎香穴配四白穴、地仓穴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

迎香穴配阳陵泉穴、丘墟穴主治胆道蛔虫症。

刺灸法

治法:寒则补而灸之,热则泻之。

针刺方法

一般向鼻根部斜刺0.3~0.8寸。

斜刺0.2~0.3寸;或沿皮刺0.5~1寸。

沿鼻唇沟向内上平刺0.5~1寸,透鼻通穴。

治胆道蛔虫病时应向外上平刺1~1.5寸,透四白穴。局部有酸胀感,可扩散至鼻部,有时有眼泪流出。

艾灸方法

迎香穴不宜直接灸。

《针灸大成》:禁灸,恐火气有伤气道,肺恶热也。

艾灸迎香穴治鼻炎

按摩迎香穴治鼻炎

按摩方法用食指指尖点压按摩迎香穴,以左右方向刺激比较有效,1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

用拇指外侧沿笑纹及鼻子两侧,做上下、呈正三角形方向按摩。1次约1分钟,按摩后喝1杯热开水。

将食指指尖置于迎香穴,做旋转揉搓。鼻吸口呼。吸气时向外、向上揉搓,呼气时向里、向下揉搓,连做8次,多可64次,如伤风感冒、鼻流清涕或鼻塞不通,尽可多做。

鼻塞时按揉迎香穴,通常可缓解鼻塞。若未见效,可按压印堂穴(印堂穴在左右眉头间的中央)。将中指指腹按在印堂穴上,稍用力往上推,再缓慢往下压。如此几次施加刺激,鼻塞就可消失。此外,刺激脖子后面的风池穴也有一定效果。

迎香穴解析

迎香为经穴名(Yíngxiāng LI20)。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冲阳。属手阳明大肠经。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主治鼻塞不通,口眼斜,鼻衄,鼻渊,鼻息肉,嗅觉减退,喘息不利,面痒浮肿、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痉挛,鼻息肉,胆道蛔虫症,便秘等。

迎香的别名:冲阳(《针灸甲乙经》。

出处:《针灸甲乙经》:迎香,一名冲阳,在禾髎上鼻孔旁。

特异性:迎香为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迎香穴意义

别名:冲阳穴;迎香穴:手足阳明之会。

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谷之气也。该穴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经供给的气血。大肠经与胃经同为阳明经,气血物质所处的天部层次相近,迎香与胃经相邻,所处又为低位,因而胃经浊气下传本穴,故名。

冲阳穴。冲,直上也。阳,阳气也。冲阳穴名意指大肠经阳气由本穴上冲并交于阳明胃经。本穴为大肠经诸穴的最高穴位,大肠经循经上行的阳气皆聚集于此,而本穴又与阳明胃经的气血物质所处层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阳气向上直冲交于阳明胃经,故名。

手足阳明之会。理同迎香、冲阳之名解。

附注:手、足阳明经交会穴。《外台》:不宜灸。

迎香穴名解

迎即迎接,香即香气,此穴善治鼻病,以恢复嗅觉,故名迎香。

《说文》:“迎,逢也。”“香,芳也,从黍从甘。”《春秋传》曰:“黍稷馨香。”凡香物统谓之香,故名迎香。《黄帝内经灵枢·脉度》“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金针梅花诗钞》迎香条:“善通鼻塞号迎香。”肺开窍于鼻,与大肠为表里。鼻塞得通,则为香为臭自可迎而知之矣。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鼻鼽不利,窒洞气塞,喎僻多涕,鼽衄有痈,迎香主之。

《太平圣惠方》:鼻息不闻香臭,偏风面痒及面浮肿。

《针灸大成》:主鼻塞不闻香臭,偏风,口,面痒浮肿,风动面痒,状如虫行,唇肿痛,喘息不利,鼻,多涕,鼽衄骨疮,鼻有息肉。

《百症赋》: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

研究进展

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疗效统计表明,针刺迎香对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有效率可达70%~90%,与中药组比较,无论近期疗效或远期疗效均较中药组优越。

治疗鼻炎:针刺迎香能够恢复鼻腔黏膜纤毛清除功能,对慢性鼻炎等黏膜疾患具有治疗作用。

迎香是治疗鼻病首选穴。有报道用泼尼松龙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鼻前庭炎;氦氖激光照射治疗过敏性鼻炎,埋线治疗慢性鼻炎,针刺治疗慢性鼻炎等均取得满意效果。

胆道蛔虫症:迎香透刺四白穴治疗胆道蛔虫症,一般针刺约30分钟疼痛即可缓解,约2小时疼痛消失。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