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和适应证
人体感受风寒湿邪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引起肢体关节肌肉肿痛、酸楚、重着麻木、拘挛、屈伸不利等形成痹证。由于风、寒、湿三邪各有偏盛,故临床表现也不相同。风邪偏盛者称行痹,以肢体关节疼痛,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为特点;湿邪偏盛称着痹,以肢体关节疼痛重着,肌肤麻木不仁,活动不便为特点;寒邪偏盛者称痛痹,以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为特点。因风寒湿三气大都杂至,故一般统称风寒湿痹。再者,素体阳盛,内有蕴热,外感风寒湿邪,正邪相搏,从阳化热,或风寒湿痹,邪留经络,久而化热,均可导致风湿热痹,以关节肌肉疼痛,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近,关节屈伸不利,发热口渴烦闷苔黄为特点。此外,肌体久受风寒湿热侵袭,或外伤、瘀血、痰浊凝滞、邪闭经络,关节肿痛,重着麻木,甚则肿大变形,屈伸不利,进而关节强直,肌肉削瘦,行动困难,肢体痿躄者又可形成尪痹。
祛风湿剂按照作用的不同,可分为4类:祛风散寒除湿剂,主要用治行痹、着痹、痛痹及风寒湿痹;祛风清热除湿剂,主要用治风湿热痹;祛风除湿强筋壮骨剂,主要用治尪痹及年老体弱肝肾不足,风湿痹痛筋骨无力,或筋骨折伤后期,筋络挛痛者;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剂,主要用治风、湿、热、虫侵袭肌肤或染菌所致的瘾疹、湿疹、疥、癣、麻风、皮肤瘙痒等多种皮肤病,多为外用剂。
使用和注意事项
使用祛风湿剂须根据痹症的不同证候及患者体质辨证用药。对痹证经久不愈的患者,见瘀血、痰湿阻络者,可配活血祛瘀、化痰通络药同用;气血不足者配补益气血药同用,以扶正祛邪。祛风湿剂类药物多辛散温燥,易伤阴耗血,阴亏血虚者,当慎用。由于痹证病程较长,经久不愈者,多制成丸剂、酒剂服用。使用祛风除湿杀虫止痒剂治疗多种皮肤病时,宜针对病因配合内服药以增疗效。治疗期间忌食鱼、虾、蟹、羊肉等腥膻发物,以免加重病情。
常用祛风湿剂
常用祛风湿剂
蠲痹汤-
来源:《医学心悟》
组成:羌活 独活 桂心 秦艽 当归 川芎 甘草 海风藤 桑枝 乳香 木香
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肩臂肢节疼痛
骨伤外洗二方
-
来源:(验方)
组成:桂枝 威灵仙 防风 五加皮 细辛 荆芥 没药
功效:活血通络,祛风止痛
主治:损伤后期肢体疼痛,关节不利;风寒湿邪侵注,局部喜温恶冷之痹证(外用)
-
来源:《宣明论方》
组成:防风 当归 赤茯苓 杏仁 黄芩 秦艽 葛根,麻黄 肉桂 生姜 甘草 大枣
功效: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治:行痹,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疼痛游走不定,上下走窜,但以上肢为多见
-
来源:《类证治裁》
组成:薏苡仁 苍术 羌活 独活 防风 川乌 麻黄 桂枝 当归 川芎 生姜 甘草
功效: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治:着痹,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有定处,手足沉重
-
来源:《金匮要略》
组成:乌头 麻黄 芍药 甘草 蜂蜜 黄芪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主治:痛痹,肢体关节痛有定处,如针刺刀割,得温痛减,遇寒加剧
-
来源:(验方)
组成:豨莶草
功效:祛风胜湿
主治:风湿麻痹,腰膝酸软,中风瘫痪
-
来源:(验方)
组成:制川乌 制草乌 细辛 白芷 当归 萆薢 红花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风寒湿痹痛;损伤后期及骨刺所致疼痛
-
来源:《和剂局方》
组成:川芎 荆介 白芷 羌活 甘草 细辛 防风 薄荷
功效:疏风止痛
主治:风邪头痛,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脉浮
-
来源:《伤科补要》
组成:桂枝 赤芍 枳壳 香附 陈皮 红花 生地 归尾 元胡 防风 独活
功效:祛风通络,活血止痛
主治:失枕,上肢损伤,风寒湿侵袭经络作痛
温经通络膏
-
来源:《中医伤科学讲义》
组成:乳香 没药 马钱子 麻黄 饴糖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止痛
主治:寒湿伤筋,陈劳损伤;骨关节及软组织损伤,兼有风寒湿外邪
-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防风 荆芥 川芎 甘草 当归 苍术 丹皮 川椒 苦参 黄柏
功效:祛风散瘀,活血通络
主治:风湿筋骨酸痛;软组织损伤之后瘀肿痛楚
-
来源:(验方)
组成:蝮蛇 高梁烧酒或黄酒
功效:祛风化湿,解毒定惊
主治:风湿顽痹;麻风,肌肉麻痹不仁,筋脉拘急,皮肤瘙痒或破烂
乌梢蛇片
-
来源:(验方)
组成:乌梢蛇
功效:祛风除湿止痒
主治:风湿顽痹及各种慢性皮肤病
-
来源:《伤科补要》
组成:麻黄 桂枝 红花 白芷 细辛 桃仁 赤芍 甘草
功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经
主治:损伤后复感风寒,肢体痹痛
-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