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和适应证
里热证有外感六淫,入里化热和内伤七情,五志化火之分。病邪传变、病情变化,多不相同,且患者体质各异,因此清热剂可分为清热泻火剂(含清气分实热剂及清脏腑热剂)、清热燥湿剂、气血两清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含拔毒提脓、去腐蚀腐外用剂)、清解暑热剂、清退虚热剂7类,广泛用治外感温病,热入气分,高热烦渴,脏腑诸热证;湿温暑温初起及湿蒸热蕴诸证;温邪入营,气血两燔证;热入营血,斑疹吐衄;火毒疮疡,痈疽疖疔,肺痈肠痈,瘰疬流痰,痔漏,癌肿,耳、鼻、喉、眼火毒为患;暑热烦渴,暑湿吐泻;温邪伤阴,夜热早凉,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证。
使用注意事项
首先辨清热证的虚实,实热证宜苦寒直折,清热泻火,若属虚热,则宜凉血除蒸,甘寒养阴;再分热证真假,如热深厥深,真热假寒,才可使用清热剂。为避免寒热格拒,可采用寒药温服法,若阴盛格阳,真寒假热,绝不可妄投清热剂。热为阳邪,易耗伤阴液,应配合养阴生津之品,以顾护阴液。清热剂药性多寒凉且易伤阳败胃,故不宜多服久用,以免损伤脾胃。服用清热剂宜食清淡食物和清凉饮料,忌食辛辣油腻黏腻之品。
常用清热剂
常用清热剂
白虎汤-
来源:《伤寒论》
组成: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功效:清热生津
主治:阳明气分热盛,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或滑数
-
来源:《伤寒论》
组成:石膏 知母 甘草 粳米 人参
功效:清热益气生津
主治:津气两伤,汗多,身热而渴,背微恶寒
-
来源:《伤寒论》
组成:竹叶 石膏 半夏 麦冬 人参 甘草 粳米
功效: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主治:伤寒温热,暑病之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
-
来源:《伤寒论》
组成:栀子 豆豉
功效:清热除烦
主治:伤寒表邪已解,身热未净,烦躁懊恼不得眠
-
来源:《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栀子 连翘 薄荷 甘草 黄芩 黄连 桔梗 大黄 当归 白芍 木香 槟榔
功效:清热泻火,调畅气机
主治:热病呕哕气逆,发热心烦;痈疽里热实证;心脾积热,睑内结实,睛高突起
-
来源:《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 桑白皮 甘草
功效:泻肺清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
-
来源:《医学发明》
组成:桑白皮 地骨皮 粳米 甘草 青皮 陈皮 五味子 人参 茯苓
功效:清肺顺气化痰
主治:肝火犯肺,上气咳逆阵作
-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桑白皮 地骨皮 生甘草 麦冬 知母 川贝母 桔梗 黄芩 薄荷
功效:清肺化痰止咳
主治:肺经火盛,小儿肺炎喘嗽
-
来源:《景岳全书》
组成:桑白皮 半夏 苏子 杏仁 贝母 黄芩 黄连 山栀
功效:清肺泻火,化痰止咳
主治:痰热咳嗽,肺热顿咳
消渴方
-
来源:《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末 天花粉末 生地黄 藕汁 人乳汁 姜汁 蜂蜜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主治:上消证,肺热津伤,口渴多饮
-
来源:《证治汇补》
组成:茯苓 黄芩 桑白皮 麦冬 车前子 栀子 木通
功效:清泻肺热,通利水道
主治:肺热壅盛之癃闭,小便涓滴不畅
-
来源:《证治准绳》
组成:黄芩 栀子
功效:清肺热,利小便
主治:肺热小便不利
-
来源:(验方)
组成:玄参 桔梗 山豆根 胖大海 薄荷 硼砂 金果榄 射干 黄连 金银花 麦冬 诃子 锦灯笼 黄芩 栀子 川贝母 甘草
功效: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主治:肺胃热盛,咽喉肿痛,音哑声嘶,口干舌燥;肺阴亏虚之虚火咽痛
-
来源:(验方)
组成:青果 金银花 黄芩 山豆根 玄参 白芍 麦冬 桔梗
功效:清热泻火,润燥利咽
主治:乳蛾,喉痹,喉瘖属肺胃火盛、火邪熏蒸或风热邪毒上攻者
-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人参 枇杷叶 甘草 黄连 桑白皮 黄柏
功效:清肺泻火,燥湿解毒
主治:粉刺、酒皶鼻
-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朱砂 煅石膏 胡黄连 冰片
功效:清热解毒止痛
主治:鼻疳,局部灼热焮痛(外敷)
-
来源:《医宗金鉴》
组成:辛夷 生甘草 石膏 知母 栀子 黄芩 枇杷叶 升麻 百合 麦冬
功效:清肺通窍,泄热散结
主治:风热或湿热郁积聚肺经,久而生成鼻息肉
-
来源:《审视瑶函》
组成:桑白皮 甘草 丹皮 黄芩 天花粉 桔梗 赤芍 归尾 瓜蒌仁 麦冬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