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祛寒之剂(一)
祛寒之剂,即温里剂。是以温热药为主组成,用于治疗里寒证的方剂。里寒证,是指寒不在表,而在脏腑经络。其形成原因,多由素体阳虚,寒自内生;或表寒未解而传里;或外邪直中于里;或误治伤阳等。根据“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原则,而立温里之法。由于里寒证有脏腑经络之别,轻重缓急之异,故温里剂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不同,临证运用时,须辨证清楚,方能准确施治。
1.理中①汤(张机) 寒客中焦。
(《伤寒论》)
【歌诀】
理中丸主理中乡 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 或加附子总回阳
【注释】 ①理中:指本方有调理中焦脾胃的作用。
【组成】 炙甘草人参白术黑干姜各三两
【用法】上4味药,水煎,分三次温服。本方制成蜜丸,即“理中丸”,每丸重9g,每次服一丸,日服二、三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 中焦虚寒(中焦阳气虚有寒)。症见呕吐、下利,腹痛,口不渴,不欲饮食,舌淡苔白或白滑,脉迟缓等。或阳虚失血,或小儿慢惊,或病后喜唾涎沫,或霍乱吐泻,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方析】 寒客中焦为本方的主证。中气虚为本方的兼证。故方中用大辛大热的干姜为君,温中祛寒,扶阳抑阴。人参补气益脾;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脾运,共为佐药。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药。四药相合,中焦之寒得辛热而去,脾胃之虚得甘温而复,清阳升,浊阴降,运化健,则诸症除。
【附方】 附子理中丸(《阎氏小儿方论》) 干姜 人参白术 炙甘草 附子各一两
用法:5药为细末,炼蜜和丸,一两作十丸。每次服一丸,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亦可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温阳祛寒,益气健脾。
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症见脘腹疼痛,霍乱口吐泻,四肢拘急等。
按:附子理中汤(或丸)即理中汤加附子而成。辛热的附子能温肾散寒,回阳救逆,故本方比理中汤的温中散寒之力更强,适用于脾胃阳虚寒盛的重证。
2.真武①汤(张机)壮肾阳。
(《伤寒论》)
【歌诀】
真武汤壮肾中阳 茯苓术芍附生姜
少阴腹痛有水气 悸眩②〓惕③保安康
【注释】 ①真武:传说真武为北方的水神。因本方主治肾阳虚,水气内停之证,服后可温壮肾阳,祛除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名之。可知本方是治水之方。
②悸眩:悸,指心下悸,乃水气上凌于心所致。眩,即头眩,清阳不升原故。
③〓惕、〓(shùn),音顺。指目跳动。这里指身体肌肉跳动。惕,作恐惧解,这里指筋跳动。
【组成】 茯苓三两 白术二两 芍药三两 炮附子一枚生姜三两【用法】 上5味,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阳利水。
【主治】 ①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症见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肢体浮肿,苔白不渴,脉沉等。②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症见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方析】 肾阳衰微,水气内停为本方的主证。伤寒太阳病发汗太过,既伤阳又伤阴,故阴伤为本方的兼证。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肾助阳散寒以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运化水湿,为君药。白术健脾燥湿利水,茯苓健脾渗湿利水,使水气从小便而出,共为臣药。生姜辛温,既助附子温阳散寒,又助术、苓温散在里的寒水;芍药敛阴养阴,既补已伤之阴,又使利水而不伤阴,还可柔肝缓急止腹痛,养阴舒筋以止筋惕肉〓,尚能利小便而行水气,共为佐药。诸药相配,共奏温阳利水之功。因本方能温壮肾中阳气,驱散在里的阴寒水气,故对肾阳虚(歌中少阴即是足少阴肾),寒水内停而致腹痛、小便不利及发汗太过而致阳虚水泛诸证,都有良好的效果。
3.四逆①汤(张机) 阴证厥逆②。
(《伤寒论》)
【歌诀】
四逆汤中姜附草 三阴③厥逆太阳沉④
或益姜葱参芍桔 通阳复脉力能任
【注释】 ①四逆:四肢温和为顺,不温为逆。本方能治肾阳衰微,阴寒太盛的四肢厥逆,故名四逆汤。
②厥逆:即指四肢逆冷,手冷可过肘,足冷可过膝,由阳气内衰,阴寒独盛所致。此属阴证厥逆。
③三阴:即指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厥阴肝。
④太阳沉:指太阳证脉沉者亦用此方。
【组成】 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
【用法】 上3味,附子先煎一小时,再加余药同煎,取汁分二次服。
【功用】 回阳救逆。
【主治】 阳虚寒厥证。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细等,或太阳病误汗亡阳脉沉者。
【方析】 肾阳衰微,寒邪内盛为本方的主证。呕吐为次要症状。故方中用附子温肾壮阳,祛寒救逆,为君药。干姜亦辛热之品,可温脾阳散里寒,为臣药。附子、干姜合用,助阳散寒之力尤大,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炙甘草甘温,既益气温中,调和诸药,又可解生附子之毒,且缓姜、附辛热燥烈之性,以防伤阴及虚阳暴散,为佐使药。二药相合,同阳救逆,对阳虚阴寒内盛之厥逆可救治。
【附方】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 炙甘草二两
用法:水煎,分二次温服(附子先煎一小时)。
功用:回阳通脉。
主治:少阴病。症见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利止,脉不出,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等。
按:本方与四逆汤药味全同,只是加重附子、干姜用量,因而温阳祛寒的力量更强,能使阳回脉复,其主治证除四肢厥逆外,更有“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等。是阴盛格阳,真阳欲脱之危象。故原书方后注明:若见面色赤者,加葱白九茎;是取其宣通上下之阳气;腹中痛者,去葱白,加芍药二两,是取其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呕者,加生姜二两,取其和胃降逆止呕;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是取其利咽开结;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是取其益气生津,固脱复脉。歌中云: “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任。”皆是指通脉四逆汤的随证加减。4.白通①加猪胆汁汤(张机) 阴盛格阳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