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_中医养生知识_ee99中医养生网

我爱养生网_中医养生知识_中医养生网_ee99养生网

利湿之剂

【简介】汤头歌诀白话解 十三、利湿之剂 (一)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
汤头歌诀白话解

十三、利湿之剂 (一)
 利湿之剂,即祛湿剂。是以祛湿药或逐水药为主组成,以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湿与水异名同类,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湿聚为水。水湿为病,有从外袭,有自内生。由淋雨涉水,居处潮湿,或汗出沾衣,或冒行雾露,正不胜邪而致湿邪从肌表而入的称“外湿”。若因过食生冷,或过饮酒酪,或素体脾虚,失其健运而致水湿内停者称 “内湿”。外湿多病在肌表经络,内湿多病存脏腑。然肌表与脏腑,表里相关,外湿可以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溢肌肤,故外湿内湿亦可相兼并见。人身之中,主水在肾,制水在脾,调水在肺,三焦为水道,膀胱为水腑,故水湿为病,与这些脏腑都有密切关系。如脾虚则湿生,肾虚则水泛,肺失宣降则不能通调水道等。由于水湿为病,常有风、寒、暑、热相兼,人体有虚实强弱之别,病位有上下表里之分,病情有寒化、热化、轻重缓急之异,因此,祛湿剂又有利水渗湿、攻逐水湿、清热利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燥湿化浊的区别。所以治疗水湿病证要密切联系相关脏腑,辨证施治。
1.五苓散(张机) 行水总剂。
(《伤寒论》)
【歌诀】
五苓散治太阳腑① 白术泽泻猪茯苓
膀胱化气添官桂 利便消暑烦渴清
除桂名为四芩散 无寒但渴服之灵
猪苓汤除桂与术 加入阿胶滑石停
此为和湿兼泻热 疸黄②便闭渴呕宁
【注释】 ①太阳腑:膀胱为太阳之腑。此指膀胱蓄水证。乃因邪入膀胱,气化不行,小便不利,致水蓄膀胱。
②疸黄:指湿热蕴结的黄疸。
【组成】 白术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猪苓十八铢茯苓十八铢 桂枝(也可用官桂)半两
【用法】 上5药共研细末,每次用白饮(即米汤)调服方寸匕,日三次。
【功用】 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①蓄水证。症见小便不利,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②水湿内停。症见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中暑烦渴,身重等。③痰饮。症见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眩,或短气而咳喘等。
【方析】 本方在《伤寒论》中,原治太阳表邪未解,内传太阳之腑,以致膀胱气化不利,遂成太阳经腑同病的蓄水证。方歌中“五苓散治太阳腑”即是此意。所以水湿内停,小便不利的蓄水证为本方的主证。表邪未解及中暑均为本方的兼证。咳、喘、头眩等为本方的次要症状。故方中重用泽泻为君药,取其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猪苓、茯苓均淡渗利湿,增强君药利水渗湿之功,以使小便通利,共为臣药。白术健脾燥湿,脾健则可运化水湿;桂枝既外解表邪,又内助膀胱气化,共为佐药。五药合用,共奏利水渗湿,温阳化气之功。
按:本方重在利水渗湿,故可用于水湿壅盛于里的水肿,小便不利,泄泻,以及中暑烦渴等。使水湿、暑湿从小便而去,利小便而实大便。若方中用官桂,则增强了膀胱的气化功能,《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故可助利小便之功。本方为行水利湿的主要方剂。
【附方】 (1)四苓散(《明医指掌》)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而成。
用法:水煎服。
功用:利水渗湿。
主治:内伤饮食有湿。症见小便不利,大便溏泻,口渴等。(2)猪苓汤(《伤寒论》) 本方即五苓散除去桂枝、白术,加入阿胶、滑石而成。五味药各一两。
用法:水煎(阿胶烊化),分三次温服。
功用:利水清热养阴。
主治:水热互结。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等。又可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胀满等。
按:四苓散证没有寒热,只见小便不利,口渴等症,故去掉桂枝,功专利水渗湿。猪苓汤证乃邪已入里化热,水热互结,热伤阴津,故用泽泻、猪苓、茯苓利水渗湿,又佐滑石清热利尿,阿胶养阴,使水去阴不伤,组成利水清热养阴之方。
2.小半夏加茯苓汤(张机) 行水消痞。
(《金匮要略》)
【歌诀】
小半夏加茯苓汤 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除夏治悸厥① 茯苓甘草汤名彰
【注释】①悸厥:悸,此指心下惊。即胃脘部悸动不宁。厥,指寒厥。皆因水饮停于心下所致。
【组成】 半夏一升茯苓三两生姜半斤
【用法】 上3药用水煎,分2次温服。
【功用】 行水消痞,降逆止呕。
【主治】 膈间停水。症见突然呕吐,心下痞满,头眩心悸,口不渴等。
【方析】 膈间停水为本方的主证。故方中用甘淡寒之茯苓为君,健脾渗湿行水,使膈间之水从小便而去。生姜辛温,为呕家圣药,既可辛散水饮,又和胃降逆止呕;半夏辛温,行散水湿,和胃降逆止呕。共为臣药。三药合用,使水行胃和,呕吐痞满也就自然消除。
按:小半夏汤由半夏、生姜两味药组成,为止呕方之祖。若再加茯苓,名小半夏加茯苓汤。
【附方】 茯苓甘草汤(《伤寒论》)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 炙甘草一两
用法: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温中化饮,通阳利水。
主治:水饮停心下。症见心下悸,口不渴,四肢厥逆等。
按:茯苓甘草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除去半夏,加桂枝、甘草而成。桂枝通阳化气,炙甘草补脾和中,助茯苓健脾利水,兼调诸药。本方治疗水停心下的心下悸,或四肢厥逆的证候。因无呕吐及心下痞满之症,故去半夏。
3.肾着①汤(张机)湿伤腰肾。
(《金匮要略》)
【歌诀】
肾着汤内用干姜 茯苓甘草白术襄
伤湿身痛与腰冷 亦名甘姜苓术汤
黄芪防己除姜茯 术甘姜枣共煎尝
此治风水②与诸湿 身重汗出服之良【注释】 ①肾着:指肾着病。本方主治肾着病,故方名为“肾着汤”。肾着病是肾为寒湿之邪所伤,以腰重冷痛为主要见症。
②风水:水肿病的一种。多由表虚不固,外受风邪侵袭,肺气失于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停滞体内,郁于肌腠所致。症见发病急骤,发热恶风,面目四肢浮肿,身重,小便不利,苔白脉浮等。
【组成】 甘草二两 干姜四两茯苓四两 白术二两
【用法】 上4药,水煎,分三次温服。
【功用】 温脾祛湿。
【主治】 肾着病。症见身体重痛,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口不渴,饮食如故,小便自利,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缓等。


顶一下
(4)
80%
踩一下
(1)
20%
------分隔线----------------------------
栏目列表